少年劉伯承,從這裡開始戎馬生涯

轉載    發布于    2021年05月18日 15:51:00

重慶市東北部一個小山坡上的青瓦土牆三合院,孕育了一位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劉伯承

少年時光的磨煉,為劉伯承日後的革命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去世後,家人遵其遺囑将他的三分之一骨灰帶回故居,埋葬在兩棵黃桷樹下

 

在重慶市東北部,有一片形似橘葉的開州區。開州過去名叫開縣,曾是一個繁華熱鬧的交通樞紐,既有江裡、浦裡、東裡三條河流,又有一條從巴山腳下伸出來的官馬驿道。

往開州正南走五六十裡地,有處河道與官馬大路的交會地,河面寬闊,道路平坦,在群山環抱中出現了一座熙熙攘攘的場鎮,名叫趙家場。趙家場東面浦裡河上舟船連成一片,場鎮上獨輪車和騾馬在官馬大道上來回穿梭,人來人往,十分熱鬧。

後來交通情況改善,有了輪船和汽車,大家不再取道開州,趙家場日漸冷落,從交通重鎮,變為一個普通的鄉村小鎮。不過,趙家場沒有因此被遺忘,如今仍有不少人到這裡參觀、遊覽。他們的目的地是一個小山坡上的青瓦土牆三合院,這裡孕育了一位偉大的革命家、軍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劉伯承。

4月14日翻拍的劉伯承元帥青少年時期的照片。

在這裡,劉伯承度過了3歲到19歲的十多年時光。那時,他常常要步行到二十多裡外的地方挑煤賺錢,和母親一起分擔家庭壓力;還要想辦法擠出時間學習思考,豐富個人學識。

少年時光的磨煉,為劉伯承日後的革命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去世後,家人遵其遺囑将他三分之一骨灰帶回故居,埋葬在兩棵黃桷樹下。

如今,這兩棵黃桷樹枝繁葉茂、濃蔭如蓋,如同兩位戰士,見證着劉伯承的少年時光,守護着這位開國元帥的故裡與靈魂。

立志發奮學習

 

“量思宏,犯思忍,勞思先,功思讓……”

走進劉伯承故居,一張劉伯承父親立下的家訓映入眼簾。劉伯承父親是當地有名的“泥土文人”,因為出身的原因,多次被逐出考場。所以父親一直寄希望于劉伯承,希望他以書明志,以書明理。

正是受父親的影響,劉伯承一生酷愛讀書。即使後來行軍打仗,他也堅持讀書。别人的箱子裝衣服,他的箱子則裝書。隻要部隊一駐紮下來,他就開始讀書。

其實,劉伯承小時候十分貪玩,不愛讀書,是一件小事改變了他,讓他立志發奮學習。

一天,母親把剛想出去玩的劉伯承叫住,讓他将當天的功課背給她聽。想着母親不識字,劉伯承就胡亂說了一通。沒想到,鄰屋的父親聽得一清二楚,高聲斥責劉伯承亂背書。

反應過來的母親,被劉伯承氣得不輕,邊哭邊說:“誰叫我小時候家裡窮,念不起書,連自己的兒子也欺負我不認字,叫我怎麼不傷心呢!”

父親此時也十分生氣:“我告訴你,我沒有南莊田、北莊地,隻有一管筆、一錠墨留給你,你不用功,看你以後怎麼過?”

這件事雖然隻是童年時期的一個小插曲,但是對劉伯承的觸動很大。在母親的淚水與父親的斥責中,他感到羞愧難當,立志以後要好好學習,而且決不再撒謊。後來,他也常常用這件事教導自己的子女,以此激勵他們好好讀書,好好做人。

在此後的學習過程中,劉伯承一直都是班上的優等生,國文和史地成績尤其冒尖。

辍學賺錢養家

 

雖然劉伯承一直是班裡的尖子生,但是一場生活上的變動,讓他不得不選擇辍學。

1907年,父親因患肺病,無錢醫治,不幸去世。父親去世後,家裡失去了經濟支柱,生活十分拮據。劉伯承父親留下的遺産,僅幾間茅屋、十幾畝地,就連買棺材的四百個銅闆,還是向别人借的。

父親剛過世的那年春節,家裡沒米、沒錢。知道父親每年春節都會上街寫對聯賣,劉伯承也帶着弟弟妹妹來到街上,找人賒了兩刀紅紙,借了一張桌子,在街邊擺攤。

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劉伯承的字遒勁挺拔、剛中有柔,内容也言簡意赅、雅俗共賞。大家紛紛過來購買,劉伯承一直寫到臘月三十下午才收筆。

靠着賣對聯的錢,一家人熬過了年關。但不久之後,村裡又鬧春荒。好心的鄰居看到劉家日子難過,便過來勸劉伯承母親,把最小的兩個孩子送人撫養。母親雖然不願意,但考慮到家裡的情況,還是不得不為他們找好了接收的人家。

劉伯承知道此事後,跪在母親面前,淚如雨下,說自己可以打短工、下煤窯、賣苦力,再多掙點錢養活弟弟妹妹,哀求母親不要将弟弟妹妹送走。看到劉伯承這樣,母親也跟着哭,最後于心不忍,還是決定不把兩個孩子送走。

此後,劉伯承一邊種地,一邊給别人打短工、幹零活。農閑季節,他天不亮就起床,到二十多裡外的煤廠挑煤賣。家門口旁邊的黃桷古道,便是劉伯承謀生的必經之路。不過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他仍然沒有忘記讀書。農閑之餘,經常在這條古道旁邊看書學習。

1911年,劉伯承正是從這條路出發,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

走上革命道路

從學堂裡的學生,到土地上的農民,劉伯承看見的東西變了,思考也發生了變化。他切身體會到,千千萬萬窮苦農民耗盡血汗,難得一家溫飽。他不再隻考慮個人的命運,而是希望能幫助更多人脫離這種命運。

1911年12月,得知辛亥革命爆發,劉伯承毅然離開家鄉,趕去萬縣(今重慶市萬州區)應征學生軍。

母親很不舍,希望劉伯承能夠繼續留在家裡,尤其擔心他走了,一大家子人的日子就沒法過了。

鄉間的親朋好友來勸他,說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還不如去經商來得更實際一點。

當時的劉伯承對他們說了一句話:“大丈夫當仗劍拯民于水火,豈顧一身之富貴!”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不久,重慶軍事學堂發布通知,招收學員。

劉伯承在萬縣報名後,連夜趕回家裡告别母親,準備到重慶去投考。

劉伯承與幾個開縣青年,一道買了輪船票,準備第二天晚上上船。但是天公不作美,那幾天霧特别大,輪船無法起航,一直停泊在港口。眼看考期臨近,劉伯承放棄等待,改由陸路步行到重慶。最後,他獨自背着行李包袱,由梁山(現重慶市梁平區)經墊江、長壽,跋山涉水,晝夜兼程,終于在考期前一天趕到重慶。

考試結果,劉伯承各科成績都是優秀,被順利錄取。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之後的經曆也證明,劉伯承當初給母親和鄉人留下的那句話,并非誇大其詞。他一生光輝的戎馬生涯,也成了這句話最好的寫照。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發表留言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