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事業跨世紀

解放軍報    發布于    2021年05月31日 11:23:00

“越是偉大的事業,往往越是充滿艱難險阻,越是需要開拓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習近平

  世紀交替,千年更始。黨奮鬥的足迹,從未停歇。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我們黨在國内外形勢複雜、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确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開創了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一、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國和世界,很不太平。剛剛經曆了政治風波的中國,又接連遭遇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世界政局動蕩沖擊。嚴峻的現實發人深思:世界向何處去?社會主義命運将會怎樣?中國今後怎麼辦?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錯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出一山攔。”在改革開放道路上披堅執銳十年的中國人民,又一次站在了前行的十字路口。

  面對西方一些國家的制裁,面對敵對勢力“曆史終結論”“社會主義失敗論”等等的叫嚣,國内出現了“馬克思主義還靈不靈”“社會主義還行不行”之類的疑慮。我們黨以非凡的政治定力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對,明确“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制定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和發展戰略是正确的,要堅定不移地幹下去”。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黨的十四大在北京召開。江澤民同志在十四大報告中指出,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時機,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會上作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決策。市場經濟體制目标的确立,實現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上的根本性突破,破解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難題。

  笃定目标,接續前行。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繪制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做出了推進各項改革的總體規劃。

  征途萬裡氣象新,改革春雷響徹神州大地。财政、稅收、金融、外貿、計劃、投資、價格、流通等各領域體制改革有序深入,農村改革全面推進,國有企業改組改造在曲折中逐步完成,全國呈現改革開放全面推進、經濟建設迅猛發展的良好态勢。

  從黨的十四大到黨的十五大,從解決貧困地區農民溫飽和增收問題到人民生活實現總體小康、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從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引進來”和“走出去”等戰略的實施到“八五”“九五”計劃的順利完成,從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到兩岸交流的擴大……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有效應對各種困難和風險挑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僅走通了,還越走越寬廣。

  魯迅先生說過:“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隻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

  在中國這樣一個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我們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要沿着自己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這條道路既不是“傳統的”,也不是“外來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們“獨創的”,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最符合我國國情和人民意願的正确的發展之路。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曆史任務,但隻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這條路就能走得通、走得遠。

  二、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

  如何發展?偌大一個國家,中流擊水時,浪遏飛舟處,須臾離不開頂層設計。

  1992年的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春寒料峭中,88歲的鄧小平,先後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視察,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

  ——“革命是解放生産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産力。”

  ——“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

  ——“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是姓‘資’還是姓‘社’)判斷的标準,應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産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位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中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曆史關頭,諄諄告誡全黨要高舉改革開放旗幟,堅持解放思想,抓住曆史機遇。

  1992年2月28日,南方談話要點以中共中央名義印發全黨,為全黨做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禮,為黨的十四大召開做了充分的理論準備。

  “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從農村到城市,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20世紀80年代末,上海人口中流傳着一句話:“甯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幢房。”原因很簡單,當時的浦西高樓林立、燈火稠密,而浦東卻是一片荒蕪。

  1990年4月18日,對上海浦東居民而言,是無數個普通日子中的一個,勞碌的人們像往常一樣早起,扇動着泛黃的蒲扇,點燃煤球爐生火做飯,之後匆匆趕去上班。

  而這一天又注定是浦東曆史巨變的起點。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上海加快浦東地區開發,并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浦東絢麗的曆史從此翻開。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三十多年,滄海桑田“換了人間”是對浦東發展最好的注解,這塊昔日的阡陌農田,如今已經變身成為媲美紐約、倫敦、東京的金融貿易中心,成為長江流域經濟起飛的龍頭,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标志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縮影。

  正如習主席所指出的,浦東開發開放取得的顯著成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提供了最鮮活的現實明證,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最生動的實踐寫照”。

  從黨的十四大提出對外開放的地域要擴大,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到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提出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再到中國通過長期努力于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們黨帶領全國人民勇敢地邁向世界市場、加快現代化建設,走的是一條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是一條面向世界、擴大開放之路,是一條打破常規、創新突破之路。

  2000年,國務院批準啟動“西氣東輸”工程,成為拉開西部大開發序幕的标志性建設工程;

  2000年,貴州、雲南的第一批“西電東送”電力項目開工建設,開啟了促進東西部雙赢的電力建設宏圖;

  2002年,以江蘇段三潼寶工程和山東段濟平幹渠工程開工為标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南水北調”開始動工;

  ……

  當新千年的鐘聲還在世界回蕩,剛剛擺脫亞洲金融危機的友鄰國家正努力從困境中走出時,古老的東方大國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正煥發着勃勃生機。一個個惠及億萬人民的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有力舉措。一系列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極大地調動了廣大人民群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在改革開放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意識,深深紮根于億萬人民心中。

  三、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

  “自知者英,自勝者雄。”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黨深刻認識到,越是改革開放、發展經濟,越要加強黨的領導、抓好黨的建設。這一條任何時候都是絕對不能忽視、不能放松的,否則就會犯曆史性錯誤。

  20世紀90年代,黨中央科學分析自身建設面臨的新形勢,積極探索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的目标、任務和途徑,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把新時期黨的建設提到“新的偉大工程”的高度,明确提出了黨的建設的總目标。

  黨的十五大把黨的建設總目标進一步表述為:要把黨建設成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起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能夠經受住各種風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領導全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政黨。要求全黨按照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總目标,從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不斷增強拒腐防變的能力,以新的面貌和更強大的戰鬥力,帶領人民完成新的曆史任務。

  黨的十五屆中央紀委第四次全會完整提出“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增強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兩大曆史性課題,要求全黨認真研究和解決,确保黨更加堅強有力、更加朝氣蓬勃,帶領全國人民繼續勝利前進。

  黨的建設總目标和兩大曆史性課題的提出,升華了黨對自身建設規律的認識,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适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黨的建設的新要求,為新的曆史條件下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這一時期,黨中央把思想政治工作作為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

  這一時期,我們黨把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提高領導幹部素質,作為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關鍵所在。

  從1998年11月開始,為期兩年的“三講”教育活動全面展開。“三講”教育是新的曆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的一次創造性探索性實踐,是延安整風精神和黨的“三大作風”在曆史新時期的豐富和發展。廣大幹部在“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要求下,開展積極健康的思想鬥争,普遍受到一次深刻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經受了一次黨内政治生活的嚴格鍛煉。

  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程中,我們黨加深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全面深入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完善黨的領導,我們黨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在應對世紀之交國内外各種風險考驗的曆史進程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曆史進程中,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習主席深刻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承載着幾代中國共産黨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和期盼,凝聚着億萬人民的奮鬥和犧牲,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這些理想和探索、夙願和期盼、奮鬥和犧牲,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已經凝結成一股強大的奮進力量,一股可以沖破任何阻礙中國發展圍堰的巨浪,跨過新世紀的門檻,向着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标奔湧而去。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金民卿 -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發表留言

Baidu
sogou